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6章(1 / 2)





  石氏自然领她的情,清脆地笑了起来:“阿郎每回去长安都必带美酒,我可得让他好好地挑一挑。哎呀,该不会他一路上都将那些酒喝光了罢?那可不成,我去问一问他。”她的性子有些风风火火,说话间便跳下骆驼,去寻康五郎了。

  李遐玉抬眸远眺,前方已经依稀可见灵州城雄伟的轮廓。

  灵州曾是大唐与东突厥征战的要地,经历了多年烽火。作为边关重城,它自然是修筑得固若金汤。这座城池分为内城、外城两个部分,外城几大城门之外还建有厚实的瓮城。其中,内城为刺史府、灵州都督府等官衙所在,不得随意出入;外城则为普通百姓居住之地,繁华热闹。

  驼队安然过了城门,沿着街道行至外城东南的利人市,在一家布行旁边停了下来。几个胡人伙计匆忙过来卸货,掌柜亦闻声而出,与康五郎寒暄几句。李遐玉随意看过去,觉得那掌柜与康五郎生得很相像,便问:“这家布行是康家所有?”

  石氏笑道:“不错。我们家在灵州城内有三个布行,分别卖绫罗绸缎、夹缬、绞缬,偶尔也会卖些西域运来的地衣(地毯)、挂毯、织锦。另外还经营着一个酒肆,天南海北的美酒都能在那里找见。阿郎在家中排行最小,专门走长安商路。他上头的几位兄长掌着这些铺子并西域商路。”

  将货卸完后,驼队便四散而去。商队中将近一半人都是康五郎在灵州召集的小行商,他们随着康家去长安进货,将一半货物折价卖给康家商铺,剩下的货物便可交由自己处置。还有些人是康家雇佣的伙计,拿了丰厚的工钱后,便能暂时在家歇息一段时间。康五郎则带着剩下几头骆驼以及四五个奴仆,往利人市旁边的里坊行去。

  因李遐玉将散钱取了出来,谢琰带着李遐龄一路在街边看了又看,买了好些有趣的小玩意。待到得康家所居的里坊中时,李遐龄手中已经抱满了各种玩物,献宝似的捧到李遐玉面前:“阿姊你看!你喜欢什么,尽管拿去顽。”

  李遐玉发现里头有个小弹弓,故意挑了出来:“就这个罢,其他的你自己留着。”

  李遐龄睁大眼,想不到自家阿姊居然一眼便挑中了他最喜欢的东西。不过,他丝毫没有犹豫,也并未流露出任何不舍之色,便点头笑道:“好。我也想学弹弓,到时候阿姊教我怎么顽。”待李遐玉拿着那小弹弓把玩的时候,他才悄悄地苦着脸对谢琰道:“阿兄,咱们过会儿回市集里再买一个弹弓,还来得及么?”

  谢琰用力地揉乱了他的头发,笑道:“没事,我给你做一个就是了。”

  小家伙喜得笑眯了眼:“当真?阿兄居然会做弹弓?”

  “不会做。”谢琰道,看他又瞪圆了乌黑的眼瞳,刻意顿了顿,才接着道,“但看着很简单,试一试也无妨。往后我还想自己做弓箭、弩箭呢,眼下拿弹弓练练手也好。”

  李遐龄便连连点头:“那我跟着阿兄一起做。”他用全然信赖的目光看着谢琰,根本不曾想过他们都是从未做过手艺活的人,很可能会遇到屡战屡败、屡败屡战的情形。

  李遐玉本想逗一逗他,待他有些着急了,便将弹弓还给他。但听到这里之后,她便索性作罢了。小家伙能自己做个弹弓,或者拿到谢琰给他做的弹弓,总会比随便买来的更珍惜一些。

  说话间,康五郎便领着众人来到了一座两进的小宅院前:“这便到了。谢小郎、李小娘子、李小郎,里边请罢。”石氏也笑道:“我这便吩咐仆从去将客房收拾出来。我们家宅院小,只能委屈你们住一晚了。”

  “宅院虽小,却处处都很精致,可见石娘子平常一直很用心。”李遐玉接道,“若是住在这样的宅子里还觉得委屈,恐怕我们寻遍整个灵州,都找不出地方住了。”她所言确实并非夸张,康家的宅子看着并不富贵,但细节之处却很是舒适。

  石氏听了她的话,眉开眼笑地把着她的手臂往里走:“说起来,这几日都只能让你穿着我的旧衣裳,真是失礼。虽说你穿什么衣裳都显得好看,但到底还须得新做两身才是。来,随我来,我让婢女给你量一量,今天晚上便赶出几件衣裳来。对了,我们不太会做汉人袍服,你不介意穿胡服罢?”

  “当然不介意。多谢石娘子的好意。”李遐玉道,“还是石娘子想得周到。”去见祖父祖母,总不能穿得太过破旧,免得让两位老人家多想,白白令他们又伤心一场。

  谢琰看她们进了内院,便对康五郎道:“我们兄妹三人冒昧打扰,应当拜见长辈才是。”

  康五郎摇摇首:“这宅子里就住着我们夫妇,谢小郎不必拘礼,就当是在自家便是了。我家爷娘与兄长一同住,虽说就在隔壁,但也很不用在意这些小节。”

  谢琰谢过了他,便牵着李遐龄,随着康家的仆人去了外院客房。进入客房之后,兄弟俩互相瞧了瞧,不约而同地让仆从去备下热水,将浑身风尘都清洗干净。而后,两人都换了身新衣裳,看起来精神许多。

  用夕食的时候,同样洗濯完的李遐玉见他们精神焕发,不由得微微一笑,挨着他们坐下来。胡人并不喜分案而食,通常都坐在一张方形大桌边,热热闹闹地一起吃。谢琰从未见过胡床(靠背椅),只当是另一种榻,照旧跽坐。李遐龄忍不住笑了半晌,给他示范如何垂足而坐。

  “没想到,还有阿兄不知道的事……”

  “我当然有许多东西都不懂。灵州、夏州的风物,在我看来都很新鲜。”

  “阿兄故乡的人,都不用胡床?”李遐龄又问。

  “我在中原地区一直都不曾见过这种胡床。”谢琰道,“这样坐着确实舒服。而且,只要坐得端正,看起来也并无不雅之处。”他说罢,看了看李遐玉,觉得她坐姿虽然随意,但自有风仪。

  “不过是坐下来而已,你们这些官宦子弟还须得时时刻刻注意礼仪,到底累是不累?”石氏嗔道,命仆婢将巨大的古楼子、烤全羊均切成小份,以便大家取食。

  “初学时自是有些累,但只要习惯便无妨了。”李遐玉笑着回道。习惯之后,礼仪便像是刻进了骨子里,无论如何掩盖,不经意之间总会透出几分来。

  于是,诸人一边聊天说话,一边享用吃食,直到夜色渐深,才依依不舍地散去了。

  ☆、第十一章 亲人相聚

  时隔十余日,终于再次躺在柔软干净的床榻上,李遐玉本以为自己很快便会沉沉睡去。然而,盖着温暖的衾被,嗅着似有似无的陌生熏香的气味,她的双眼却渐渐酸涩起来。是的,她和阿弟还活着,但阿爷阿娘却死了,数百里之外的家也已成为废墟。她和阿弟还能拥有许多个安宁的日日夜夜,阿爷阿娘却只能永远沉睡在地下。甚至他们在逝去之前,或许还挂念着姊弟二人的安危,还怀着忧惧与绝望。

  那个既悲伤又恐惧的夜晚过后,她心中其实一直藏着两个声音,互相吵吵嚷嚷,无数念头都因它们而起。一则痛苦不堪,始终沉浸在父母身亡的悲哀之中,只恨不得时光能倒流;一则勉强平静,只因自觉身负重任,报仇雪恨、照顾幼弟、奉养祖父祖母。身处险境中时,她无暇悲伤,便尽力思考如何方能承担那些责任;如今已经安全了,心中的悲痛就再也无法遮掩地浮了上来,难以克制。

  辗转反侧,低低哀泣,呜咽时断时续。李遐玉并不想惊动他人,但一墙之隔的谢琰却听得清清楚楚。他长叹了一声,侧首看了看蜷缩在他身边的李遐龄。至亲离去的哀伤,怎可能短短十余日便会缓解?他很清楚,姊弟俩都不过是将悲痛强压在心底罢了。为了不让彼此担忧,他们不但不能随意流露出任何哀痛的端倪,便是哭泣也须得躲在无人知道的角落,体贴懂事得让人越发心疼。作为义兄,他能保护他们、守着他们,却并没有立场去抚慰他们的痛楚,也不知该如何抚慰是好。